2014年6月26日 星期四

20140627給學生的一封信

20140627 給學生的一封信


 


直立式鋼琴、平台式鋼琴、電鋼琴(等級高或低階)其實都有差異。

關於這個我好像有寫過相關文章。


 

我們從小到大,凡學鋼琴的人,聽的音高99%都是採用440Hz,

但提琴組的或者管樂組的通常都是吹或拉442Hz。

會提到這個的原因是電鋼琴沒有意外的話,都是以440Hz為準,

沒有調音問題,所以音準是很好的,不需要調音,

但因為它是透過電子數位化的發音,即便他是取樣於400萬的史坦威或者貝森朵夫鋼琴,

仍然無法表現出有生命力的古典作品。(這說來話長)

簡單來說,傳統樂器是透過傳統材質在發聲。

 

彈琴的指法、和觸鍵基本方式,

若鋼琴老師真的像雕琢音樂班的學生那樣雕琢每一個來學琴的孩子,

大概有90%的學生都要放棄學音樂了。

學生受不了,家長更受不了。

因為家長無法接受週週都在彈同樣或類似的曲目操基本功。

如果是你,你可以接受嗎?

 

基本功(底子)固然重要,但實在是也要拿捏得宜,

若非以考音樂班或者鋼琴僅為副修樂器,其實老師或教授的標準都不一樣的。

 

我鼓勵學生學琴一段時間要換老師。

換老師的原因是「每一位老師都有不一樣的學習背景和對曲子詮釋有不一樣的看法,

並能提供不一樣的演奏技巧」。

藝術的東西很重視看得夠不夠多元,並且在吸收很多正式理論派的學說後,

能夠提出不一樣的看法、見解。

 

流行音樂亦如是.

 

曲風除了芭樂歌之外,也有爵士樂,爵士樂又有分非常多門派。

(請恕Doris並沒有在爵士樂研究太多)

音樂聽得多,耳濡目染之餘,常會化學作用出想不到的創作結果:)

 

嚴俊傑我知道。其實還有很多相當厲害的大小人物.多聽多看真的是再好不過的事情。

學習真的是從模仿開始的。

 

我雖從六歲開始習琴,但因為家中因素並沒有就讀音樂班和音樂系。

因為音樂班從小三開始,離我的住家太遠,我的父母親也不方便接送,

於是就讓我順其自然,繼續一邊念普通班,一邊彈琴。

 

到了大學,開始轉行(哈),接觸樂團,玩鍵盤、貝斯。

畢業以後,在輔大音樂系申請一些想要學習的課程進修,

也在台北找老師一對一繼續苦行僧的學習。

 

過去十年是基本上來說是充實的。

因為全都是音樂和學生與家長塞滿了我的生活。

 

除了瞭解你目前的音樂能力外,最重要的是你將來想要彈什麼??

這在三年內都相當重要。

 

今天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很酷的老生常談。


 

學音樂沒有速成這種東西,真的不要再傻了。

理論的東西可以很快速地被理解,

但是技巧和技術,甚或對曲子完全理解的熟成度,

根本是沒有辦法撒什麼快速成長肥料,明天就收割的.

 

舉個例子來說,很多小年紀的孩子都能演奏蕭邦,但就是少一味,

那一味就是孩子年紀太小,

很難詮釋出蕭邦憂鬱和對愛國的激情或者對喬治桑的愛恨情仇.....

但蕭邦的曲子每一顆音符、調性都有他為什麼這麼設計的理由。

 

可以理解,但不代表能感同身受的演繹出來。(哈~這才真的是無比難形容)

 

我是一個非常開朗的年輕老師(三十幾歲應該不算太老吧?XD)

 

希望你下週一,學習順利、愉快。

來我家上課,短褲、拖鞋就好。我不是一個拘束的人。非常自由奔放。

記得我說過...我小的時候去老師家上課,精神壓力很大。

我不希望來找我上課的人也有同樣的情緒:)

 

 

DoFunction-Doris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